分享: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 华造设计版权所有 图片转载请标注

基地的选址最终定在平门――原巴士公交公司用地,位于苏州市中心主干道人民路西侧,该地块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基地南侧毗邻丝绸博物馆,西侧为朴园及苏昆剧团昆曲传习所旧址、老郎庙、张旭草圣祠,东南侧隔着人民路,相距不足百米就是苏州城的著名景点北寺塔,而地块向西不远处就是以传统木刻年画著称的桃花坞年画博物馆。纵观全区,基地在整个古城文化景区的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平江路至桃花坞十字景观轴线上,像一串珍珠中不可缺失的一枚,又似一盘好棋中关键的一处活眼,把苏州市民的文化活动及休闲娱乐和周边多个历史文化景点串联起来。

项目地处桃花坞地区,周边有许多苏州传统民居,城市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及立面风格,为了尊重城市的肌理,我们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侧,并努力做到与周边环境呼应。但设计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文化馆剧场和美术馆展厅部分需要大空间大体量,尤其是剧场,除了本身体量较大,且高度也已超出北寺塔区域城市限高19米。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设计难点所在。首先,设计中在保证大空间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屋顶打碎,化解大体量建筑带给人的笨重感,创造出大小不等,高低错落,丰富有致的屋面形态。另外在高度控制上,采用下沉的方式,把美术馆的展厅和文化馆的配套服务用房放在地下,中间留出近20米宽的下沉广场,围绕下沉广场,布置与美术馆和文化馆相配套的服务功能用房,使之与地面功能既有内部联系,又相对隔离。文化馆剧场也采用下沉方式,观众入口与广场在同一高度界面,观众厅和舞台向下延伸,前排出口通向下沉广场,利用下沉广场作为疏散出口,这样设计,在保证了功能和疏散的前提下,又压缩了建筑高度,满足城市19米的控高要求。

总体规划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以小体量的建筑组群来组织功能,除了文化馆内的剧场以外,建筑均以南北方向布置,穿插连廊及大小不一的天井,意图在获得传统的室外空间感受的同时,也获得更好的采光。

“三馆”在建筑造型上承袭水乡古城粉墙黛瓦的基本风貌,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充满素雅清新的苏州韵味,并将该建筑群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自然融合在一起。在立面设计中,突出“墙”的概念。苏州传统建筑中,墙一直是作为一个活跃而独立的元素联系起各个部分的,在墙上设置形式丰富的窗以达到视觉渗透的效用,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设计中利用不同特性的墙体,围合出不同的精彩空间。如,美术馆主入口设计了一片落于水面的片墙,实体的片墙衬托出入口玻璃幕墙的通透,增加了入口的导向性,另一方面也非常符合美术馆的内敛性格。在实墙面镶嵌苏州典型的花格窗,“一墙一窗”的简洁设计,已经表现出传统的韵味,不露声色中增加了美术馆的文化内涵。文化馆主入口利用墙体围合出一个入口庭院空间,不但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也强化了入口的纵深感。屋顶是“三馆”造型中另一重要的元素,由于基地与北寺塔仅一路相隔,从塔上看“三馆”建筑群,屋顶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设计中,从传统的民居屋顶形态中提炼、精简,以简洁的双坡作为主要屋顶造型。其中美术馆和后勤办公等小屋面做成硬山顶,剧场部分等跨度较大的屋面则做成悬山顶,两种屋顶的材质做法均一致,在变化中求得统一。而为满足美术馆展厅的采光要求,则在坡顶上部和侧面设计了玻璃面,玻璃的划分与屋面石材线条保持模数分隔,除了满足不同功能的采光要求,在造型上也更显现代。

项目除了形态上以苏州传统民居建筑为特点外,在空间布局上,则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室外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组合灵活的庭院来组织空间,室内更有意的将室外庭院引入,形成难以界定内外的空间效果。在每个建筑单体间形成不界定的小庭院,每组建筑群之间又形成大的开放的庭院,使人行走其间,体验移步换景,即便是在崭新的建筑群中也能领略苏州园林的意境。与此同时,为了突破传统庭院空间,设计中结合现代手法中的下沉广场庭院及二层立体庭院,一方面塑造了更加丰富的空间形态,让建筑与庭院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在古城区建造大体量建筑与古城建筑高度控制的矛盾,在不同标高尺度展现“苏州园林”的灵动与魅力。下沉式庭院的引入,充分利用了空间,将文化馆的文化产业与商业娱乐有效结合,与美术馆的大众性要求相得益彰,形成下沉式开放商业娱乐空间,增加了人气聚集及趣味性,是文化与产业真正的和谐共生。

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分别组织各自的室内功能与空间,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着灵魂上的相通:现代的空间效果却能带来苏州古典园林的感受。比如在美术馆,从临人民路的市民广场步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白墙、灰色雕刻、水面组成的室外灰空间,走进美术馆,两层通高的大厅内,大型壁画背景墙隐约透出后面的精致小庭院,竹影斑驳间,流珠落玉盘。围绕庭院的四周,分别布置了大小不一的展厅,且走且停,皆能感受到穿插其中的庭院天井的景色,行至最大的展厅,空间豁然开朗,12米通高的展厅,柔和的洒满从独特的屋顶渗透下来的天光,二层的参观走廊又提供了另一种天桥般的感受,使人从不同角度欣赏陈设。为了提供安静舒适的观赏空间,在临马路一侧特意布置较小的庭院过渡,并在朝向下沉广场一侧设置了供休息品味的二层庭院,让人们在观赏美术作品的间歇,体会园林的意味。

建筑设计的细节非常重要,建筑的体量组合、比例关系、建筑风格、立面处理和室内空间的形状、尺度、明暗等关系决定之后,还要用良好的细部设计表现出来,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好比看一张国画,要“远看气势,近看笔墨”。建筑的细部就是“笔墨”,细部反映出一个建筑师的修养和功力。风格的表现,处理的分寸,建筑构造的做法,都很费心思。在所有屋面的处理上,我们虽然吸取了传统苏州民居的特点,但在如何选材及细节形式上,在如何兼顾“古”味与现代上,斟酌再三:在屋脊的处理上,结合使用功能,设置了部分采光顶;在节点处理中,结合钢构屋面使得室内空间随光影变换。所有细节中,“三馆”屋顶的处理是设计中思考和推敲最多的地方,在体现苏州传统屋顶韵味的基础上做到创新,一直是我们的目标,经过反复模型推敲及实样斟酌,我们采用双层灰色石材屋面做法,最下面以石材作为衬底,上盖竖向石材线条,追求远看有“苏州味”,近看又有“现代感”,就这样取得了与传统小青瓦相似的色彩和肌理感觉,从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传统小青瓦屋面的耐久性问题,传统的屋顶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材质肌理。玻璃屋顶与石材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在玻璃顶内侧设计了木色格栅,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在立面门窗的选材上,我们也基本遵照同样的处理方案,根据现代的使用以及节能环保要求,采用深灰色型材加双层中空LOW-E玻璃的幕墙及门窗,而部分图案则从苏州园林及古建中提取,并以现代材料塑造应用,以达到由内而外“苏而新”的效果。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建筑面积 32800平方米
设计时间 2008年
获奖信息 2012年江苏省城乡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合作单位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案例